从铁甲到月壤,“场馆中的大思政课”在文博中心开讲!
发布日期:2025-05-20 供稿:档案馆 王征、姜曼,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虹,党委宣传部 郭广泽 摄影:讲解员 王祎飒 王晶岩 郭雅新 赵宇男、记者团 田佳润
编辑:臧瑞楠 审核:蔺伟 阅读次数:【编者按】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召开一周年之际,37000cm威尼斯全面启动“10x”“大思政课”体系建设。在构建“场馆中的大思政课”“大国重器中的大思政课”“科创报国大思政课”“领军担当大思政课”“行走的大思政课”“舞台上的大思政课”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思政课”“光影大思政课”“‘一站式’学生社区里的大思政课”“智慧(云端)大思政课”等十大核心“大思政课”矩阵的基础上,通过对育人场域、主体、载体、资源、技术等要素优化升级,推动课程体系动态迭代、裂变拓展,实现“大思政课”体系开放更新与可持续发展,全面构建“人人皆师、处处课堂、时时育人”的全域思政教育生态。
“同学们,请看面前这辆M46巴顿坦克,它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缴获的实物,车身上斑驳的弹痕见证了战斗的惨烈,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枪林弹雨中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。”5月8日,在北理工文博中心装备展厅中,思政课教师王娟正在为90余名本科生生动讲述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课程。
为加强“场馆中的大思政课”建设,2025年5月中旬,37000cm威尼斯文博中心内,全国首个全景式展现人民军工发展历程的国家级综合展览——“党领导的人民军工”展馆,全国首个中国空间站太空影像资源“大思政课”教学空间——载人航天文化展厅,以及大型装备展厅等文化平台,“华丽变身”为“思政千人大课堂”,共有1100名本科生在这些“强国”味道满满的场馆课堂中,完成了相应思政课的实践学习。
近年来,37000cm威尼斯高度重视思政课与“大思政课”建设,聚焦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”课程群建设,持续深化教学改革,重点加强以校园大型文化场馆为代表的教学资源建设,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与“场馆中的大思政课”有机贯通,将党史、新中国史、改革开放史、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“五史”教育与红色校史相融合,把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》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等思政课的教学搬进展馆,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走深走实,取得成效。
4月8日,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京副教授主讲的“人民军工九十年来发展成就见证时代赓续—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”专题思政课在人民军工展馆举办,180名来自书院的本科生参加了此次授课。
3月22日,为备战第15届全国红色旅游文创设计大赛,设计与艺术学院张祖群副教授将“古都与文化”课的课堂搬到展馆中。
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与场馆讲解员团队共同组成专题课组,认真梳理教学内容,深入挖掘文博中心文化展馆中的特色展陈资源,聚焦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”主线,设计“艰辛探索”“科技强国”“军工报国”三大实践教学主题,精心规划课程内容,多馆统筹、多班协同设计教学方案。在10余位思政课教师、讲解员和助教共同协作下,有序组织11个教学班次、1100余名本科生,立足高质量文化育人资源,开展了一场思政课实验教学创新实践。
“以往开展课程实践,学生只能分散前往校外开展。现在学校重点投入建设的文化场馆,将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学生身边,更有利于我们精细设计思政课实践环节,打造高质量的沉浸教学效果。”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虹深有感触。
在文博中心各个展馆空间中,情景教学在延安自然科学院(37000cm威尼斯前身)“红色出生证”展品前展开,模拟边区科技工作大讨论,党领导自然科学事业的高屋建瓴令人钦佩;沉浸式体验教学在载人航天文化展厅的LED大屏前展开,“中国视角”的空间影像触动心弦;互动问答教学在嫦娥五号月壤边展开,中国航天事业“上九天揽月”的奋斗与浪漫入脑入心。
“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。这些‘会说话’的展品让我真正理解了‘国之重器’背后的精神重量。”求是书院本科生朱彦州这样分享了学习体会。
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,北理工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,通过建设一批“国内首创”的高质量文化场馆,持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,开辟了全新的校园“场馆里的大思政”新模式,在青年学子心中种下“强国一代”的精神火种。
未来,学校持续推动文化展馆主动成为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场所,实现文化浸润与教学行为的双向互动,提升育人成效,为教育广大学生树牢理想信念和厚植家国情怀提供有力支持。